我们提供安全,免费的手游软件下载!

PP下载站永久免费软件下载站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手赚资讯 > 游戏资讯

一名“爱玩游戏”的心理医生给出的“戒网瘾”建议

来源:网络整理 更新时间:2024-12-31 02:04:07 点击:

//

经常在门诊碰到家长带孩子来就诊,我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。

比如,随着谈话的深入,起初比较淡定的家长会变得情绪激动,感慨道:“想着我们的孩子不上学,一天到晚打游戏,或者听到孩子们说的一些话,我的心都快要跳出来了。”

又比如,有的孩子在谈论学习、同学时,情绪还比较稳定,但一旦谈到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好,孩子就会忍不住流泪。

因此,一个有心理困惑的孩子背后,往往都存在一个有很多冲突、需要帮助的家庭。

很多时候,临床上所谓的网络和游戏成瘾看似是孩子的个人问题,但背后是一个不安的家庭,也就是家长、孩子的情绪都不稳定,都很焦虑。

我自己既是一名精神科医生、心理治疗师,也是一名游戏爱好者,所以我想以精神科医生、心理治疗师、游戏玩家的多重身份,和大家一起探讨“网络及游戏成瘾”。

沉迷办游戏孩子怎么教育_孩子沉迷游戏怎么办_沉迷游戏的孩子解决办法

孩子为何迷上打游戏

《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》(ICD-11)列出了游戏障碍的诊断要点:

过去的12个月内持续的、失控性游戏行为(包括网络游戏、离线游戏和其他未特定的游戏);

游戏优先于其他一切活动,甚至成为日常生活的主题;

对游戏存在明显的心理渴求;

尽管导致不良后果,仍然继续玩游戏的行为(该行为模式严重导致人格、家庭、社会、教育、职业和其他功能领域的受损)。

形成网瘾或游戏成瘾,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原因:

第一,生理犒劳。通俗地说,就是畅快感。从生物学角度来讲,学习很难刺激人们分泌多巴胺,但是游戏在设计的时候就是为了刺激多巴胺产生,这也是游戏能让很多玩家着迷的原因。

第二,自我认同的来源。很多家长对游戏的第一印象是洪水猛兽,认为孩子是在接触游戏之后变得不开心、抑郁。但是恰恰相反,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我认同感,甚至遭到排挤,因此只能从游戏中寻找认同感及释放的感觉。

有些孩子从小被寄予厚望,家长对孩子的生活、学习提出了很多要求。像这样被严格要求的孩子,到青春期后,随着身体的发育、学习压力的增大,很容易叛逆。原本不允许接触的手机、电脑等,就成为了他们心中对抗家长的有效手段。

第三,回避现实冲突和挑战。缺乏理解与支持的亲子沟通模式,会让孩子在遇到挫折时,更容易选择进入游戏世界,暂时逃避现实的困难。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,希望孩子能够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,当孩子无法完成家长的期待时,心中充满痛苦,就会通过打游戏来发泄。

其实,沉迷于打游戏的孩子内心往往知道不应该打游戏,但面对学习,又觉得自己无法做好,于是一边“躺平”,一边焦虑,越焦虑,越无能为力。对于这些孩子来说,游戏不仅仅意味着娱乐,更是一种归属感的象征。在游戏中,他们感觉自己被接纳、被爱、被认可。

第四,梦想的替代实现。对于游戏玩家来说,有些在现实世界无法完成的愿望,在游戏里可以达成。

日常门诊中我们发现部分沉迷于打游戏的孩子会伴有焦虑和抑郁,因此家长应尽早带孩子就医。

家长应多甄别多监督

对于孩子游戏成瘾,预防重于治疗。游戏成瘾背后潜在的情绪因素和其他心理精神问题更值得关注。

在与孩子交流游戏成瘾问题时,家长应该坚持两个基本原则。第一个基本原则是不评价、不盲目阻止。家长不要随便评价孩子对游戏的热爱程度,无谓的评价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。同时,家长切勿着急,不要直接阻止孩子玩游戏。当孩子表现出对游戏的兴趣减弱时,家长可建议孩子做些其他事情,尝试从与学习有一点关联或关联不大的事情中寻找兴趣或认同感,最后再回归到学习。

第二个基本原则是既对症,也处理好关系。对症是指通过亲子谈判,达成一致。亲子谈判时,家长要明确自己的底线,抱着求同存异的态度谈判;一次只谈一件事,不翻旧账,不做无谓的延伸;切勿情绪激动,要做好孩子的表率;与孩子轮流表达,倾听对方的阐述;就事论事,尽量将奖罚指标明确化和量化。

处理好关系,即处理好亲子冲突,修复和孩子间的关系。家长可以采取更加理解和接纳的态度,处理和孩子的冲突,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在意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成绩,更在意自己的感受和情感需要,这样有助于增加孩子的安全感。同时,家长在解决大人之间的矛盾时,不要把孩子牵扯进来。此外,家长还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特点,调整对孩子的期待,避免强人所难;应多发现孩子的优点,多表扬,多鼓励,激发孩子的现实成就感。

最后,建议家长平时多给孩子一些认可,让他感觉到现实世界充满温暖,而不至于把所有认同感的来源都寄托在虚拟的游戏世界。家长也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社会实践或者体验生活的机会,让孩子通过体验后自己做出选择。

沉迷游戏的孩子解决办法_孩子沉迷游戏怎么办_沉迷办游戏孩子怎么教育

文: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 刘亮

整理:周亚玲